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人物风采

张清远:海西湾造船坞工程的老法师

发布时间: 2011-06-24 来源:中海总局

  在上海话里面,“老法师”是指某个行当里的行家里手,也就是该行业的老资格、老专家。有“老法师”之称者,必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支撑着企业的技术、文化品牌。在中海工程建设总局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部里就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他就是中海总局宁波分局总工程师兼该项目总工程师张清远先生。他善良敦厚的品性,他广博的学识,刻苦专研的干劲,他爱才、惜才的“教父”情怀都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一生的才情用一种“润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周围的人不断地做到更好。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清远最懂得“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诚然,一位已年届耳顺的长者对于理想、对于事业、对于人生的感悟和理解都积淀了岁月的沧桑,镌刻了年华的精彩。

      一生守候的理想  “我的理想就是当工程师。”

  张清远在一个工厂家属院里长大,每天看到工人们忙忙碌碌、兢兢业业地工作,工程师们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气魄,他便开始醉心于将一个设计、一个想法通过努力转变为现实的这样一个过程,也开始羡慕起这样忙碌而充实的人生。因为耳濡目染,一个小小的念头就开始在他的心底慢慢发芽、长大,也正是这样的念头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在工厂的日子里,我就开始想像我的人生。我觉得我也应该当一个工程师,他们那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

  1960年,张清远读高中二年级,这正是人一生中朝气蓬勃、青春无畏的年华,也正是青春的中国“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品学兼优的他被选调进家乡县委宣传部,同时也作为县领导的接班人被重点培养。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个人人艳羡的职位,人生美好的蓝图似乎也在他的面前渐渐地展开了。工作了两三年后,他开始不“安分”起来,心底里的那个念头再次翻涌了上来。“我要回去读书,考大学。我的理想就是当工程师。现在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的人生不应该仅仅如此。”张清远的这种举动也引起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质疑声和反对声将他层层包围,但是他已然做出了决定,并且毅然决然,不容阻扰。

  回校读书时离高考只有4个月了,但张清远没有退缩,只顾埋头于课本。“苦心人天不负”,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将他从老家带到了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工程师的理想也开始从那一刻起变得不再那么的遥不可及,人生的轨迹也以他自己的规划开始变得明晰起来。

  大学毕业后,张清远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时值中国社会正掀起了“上山下乡”的浪潮,张清远也被局里面安排到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但当时他的身份并不是工人或者是技术员,也更不是工程师。他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被革委会安排到工地去劳动。由于张清远的简历上有在县委组织部工作过的经历,他后来就被安排到政工部担任宣传干事,但他志不在此。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跟着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一起开始将所学知识努力变为实践。机会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敲门了。在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中,由于要修建一批办公用房、车间和库房等,而技术人员大多是水工出身,对于土建工程接触太少,都不敢担此任务。张清远毛遂自荐,依靠在大学时自修的土建知识,承担了这次土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并组织人力进行了具体的施工。这一次,所有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他也正是把握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以工程技术人员身份的履新之路。

  回忆起这段往事,张清远也是不甚唏嘘,虽有生不逢时之叹,但他不时的微笑却将他心里的那份欣慰之情尽情地流露了出来。“我用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将理想变成现实。在当时想来,实现这样的理想不亚于登天,种种更现实的诱惑和阻力也在试图动摇我,但看到自己所负责的工程拔地而起,这样的坚持和付出也就更有所值了。”用一生去守候一个梦想,这需要太大的勇气和毅力。也正是这样一位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前辈在向我们传递着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完美注脚。“梦想变成现实”不是不可能,只需要我们多一些坚持、多一份付出。

      人生的经验——认真与细心

  “我并不聪明,但我能成功,靠的就是我的认真与细心。”

  走进张清远的办公室就被那几大架书柜里装得满满的书所吸引。在这里除了工程所需要的文件、施工图纸,就只是专业书籍了。不可想象,在一个工程项目部的简易办公室里面都会藏有这么大数量的书籍。“这些书都是关于工程建设的专业书,我一闲下来就喜欢翻一翻。每当有这些专业书的新版本或者修订版本出来,我都要买来学习一下,给自己充充电”,他如在欣赏宝贝般地注视着这些书籍,“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爱看书,但这也是最不好的,我连闲暇时间都剩不下多少了”。

  说起成功,张清远用的最多的两个词就是认真和细心,而他的一生也正是认真与细心的真实写照。在他参与施工的第一个工程——台儿庄船闸工程中,工程地质资料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意是说在先后两次的地下水位测量中,水位高度不一样。他随即找来了有关水文地质的专业书籍,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大胆地做出判断,“这个地方有承压水。如果贸然施工,会影响工程的成败。”当时他还很年轻,做出的判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何况在建国初期时,台儿庄境内全范围找灌溉水都没有找到,所以修船闸的地方也应该不会有承压水。在以后的每次会议中,张清远都会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据理力争,而工程在施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似乎也在证实着他的判断。后来经过专业水文地质勘查队的重新勘查终于证实了张清远的判断是正确的。领导后来问他是不是学水文地质专业的,他说不是,他只是通过认真阅读水文地质方面的专业书籍和仔细勘查现场后做出的判断。

  在他办公室里保存有一沓施工图纸,这些都是他以往所参与施工的部分工程的图纸。“这些都是我亲手绘制的,上面的注释都是我自己用正楷字规规矩矩地写上去的。这些都是以往工程的积累,对以后的工作是会有帮助的。”

  在中海总局,大家介绍张清远时都会说一句话:“张总是‘不是院士的院士’。”不是院士是说他没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称谓,是院士则是说他的能力完全够此资格。问及原由,张清远淡然地说:“这也是性格使然吧。由于我比较认真、细心,在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就会毫不留情面地给指正出来,这有时也给自己造成了些麻烦。但也无所谓,关键是要把每个工程都做好,这就足够了。”这位工程师在大是大非面前宁折不弯,坚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底线,用一个个的精品工程标注着人生的价值,想必认真与细心确是成功的真谛。
用心良苦育英才 

  “对于做工程的人来说,我们就是应该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中海总局有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很年轻,总局的发展他们将是主力军。”

  “我们这个行业是‘古老的事业,年轻的科学’,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依靠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扎实的施工技艺做精品工程。而做好这个工作的关键就是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进行公开招投标时,就是张清远带领着十几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既做技术标,又做商务标,在短短的20天里就做好标书并一举中标。作为中海总局宁波分局的总工程师,他做技术标应该无可厚非,但是他也能做商务标,这就让人有点疑惑。他解释说:“我在这个行当里工作了几十年,对这个行业的状况很了解,而且我之前也在其他工程单位担任过经理,对做商务标也是很在行的。”在项目部流传着一句话,“如果没有张总,我们总局也就没有这个工程”。诚然,从做标书竞标到工程设计规划,再到具体施工,张清远带领着项目部的全体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和才情像哺养孩子般尽心尽力地为工程保质按时完工做着努力。

  在中海总局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部里,张清远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工作,在他手下负责各项具体施工技术的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都还不错,肯吃苦,也爱专研。有些我没想到的问题,他们都能想到。”在对年轻人的培养上,张清远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绘制施工图纸时,他会让这些年轻人都参与进来,让他们也做到对图纸了然于胸。随后,他则会根据每个具体的施工项目与负责人进行沟通,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平时的例会上,他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报告并着力解决其中的问题。施工工地上也随时能看见他与技术人员交流的场景。“对年轻人的培养既要放手让他们去干,相信他们,同时也要着力帮助他们,多给他们指导。”张清远是在用一种信任与关爱去帮助这些年轻人不断地成熟。这样的一个过程表达的是他对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更是一种由心而生发出的关切和爱护。

  做好一个工程,张清远的成功经验并不仅仅是在于掌握了过硬的技术,他也更强调工程管理对于工程的重要性。“只有技术和管理都过硬了,才能达到节省工期、保证质量、控制成本的目标,这时企业也才有赢利点可谈。中海总局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能短时间内完成身份转变,并且延续军队的优良作风,良好的管理机制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也正是他所要求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着眼于技术过硬,同时也要做到管理能力合格。在为中海总局培养人才的工作上,他无疑考虑得相当周到。这位睿智的总工程师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中海总局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通过传帮带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升中海总局自我造血功能。

  张清远希望看到中海总局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也希望水工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深知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依靠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此。在项目部采访的那几天里,记者一直被那里的团结协作和传帮带的氛围所感染着。一个有如此团结协作能力和睿智领导做引导的团队,未来的发展应该会被看好。人生的路上,有如此睿智的领导和前辈做引导,幸矣!

  “我们中海总局年轻人很多,也都是可造之才,发展潜力很大。我现在就是要通过传帮带让这些人能尽快成熟起来,多些人能够独挡一面。”“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艰苦的行当,涉足其中就必须要有吃苦精神。我在这个行当工作了四十几年,就没怎么休息过正常的节假日,甚至都没这个概念,反正也是习惯了。”“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是看着这些出自自己手里的工程,的确有一种特别满足的感觉。” “我把一生都交给了水工,只有在工地上我才踏实。能够多干一天,我就会多干一天,直到实在干不动了。”张清远的一席话字字珠玑,透露出了经过时间打磨而结晶的人生智慧,也凝聚了他对中海总局、对水工行业更多的爱。写到这里,徐小凤的那首经典歌曲《顺流逆流》忽然在脑海里闪过,“不知道在那天边可否有尽头,只知道逝去的光阴不会再回头……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心酸,我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愿去走。不相信未做牺牲竟可先拥有,只相信是靠我双手找到我欲求。每一串汗水换每一个成就,从来得失我看透……”

           张清远简历

  1968年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毕业分配至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后受聘于中海工程建设总局。

  1968年至今参与施工的国内主要工程有:金沙江航道整治工程、红星船厂修船坞工程、1204海军工程、石 臼港10万吨级煤码头、黄岛二期20万吨油码头工程、青岛碱厂海上取水管工程、台儿庄船闸工程、黄骅港南防波堤工程、黄骅港沧化围海造地及地基处理工程、海南洋浦金海专用码头工程以及北海船厂30万吨级与50万吨级造船坞工程等。

  1977年至2001年先后参与施工的国外工程有:马耳他30万吨级干船坞工程、马耳他自由港二期工程、马耳他干船坞公司晒装码头工程及3号坞修复工程、毛里塔尼亚101公路工程以及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码头修复工程等。

  曾先后担任技术员、主管工程师、工程队队长、公司副经理、经理、局副总工程师、局总工程师等职务。





友情链接:
官方订阅号

主办单位:中海工程建设总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地址:中国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8号诺德中心一期2号楼9层 电话:010-83921946 传真:010-83921945 京ICP备09005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746号

   技术支持: 原创先锋 北京网站建设